NCCAOM项目中医学课程说明范本
附表:中医学课程说明
I、中医学的理论、技术在针灸及相关研究的诊断和治疗
I、1、中医学
本学科旨在使西医学生学习并掌握与西医完全不同的中医理法方药的系统思维方法,掌握中医学的基础理论及中药、方剂、针灸等基本知识。本学科把脏腑的生理功能和脏腑辨证合二为一,增加了临床病例的辨证分析;在治则和治法方面把“调整阴阳”作为治疗疾病的总纲,把“治病求本”作为治疗疾病的指导思想。针灸部分重点介绍了经络、腧穴、刺灸法、针灸的治疗原则和配穴处方。
I、2、中医药科研方法
掌握中医药科研的特点、方法和原则。本课程包括中医药科学研究概述、中医药研究的基本思路与方法、科研选题、科学假说、科研设计、实验设计、中医药文献检索及中药新药研究等。
I、3、中医学基础
《中医学基础》是学习中医学的一门必修的基础理论课程。其内容具体包括《中医学导论》、《中医藏象学》、《中医病因病机学》三个板块。《中医学导论》主要介绍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中医学与古代哲学的关系等基本知识。《中医藏象学》主要论述人的形态组织结构、生理功能活动的规律及其相互关系。《中医病因病机学》介绍了中医研究和阐释人类疾病的起因及其发生、发展和转归规律。
I、4、中药学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和临床应用的学科,内容包括中药、中药学的概念;中药的起源和发展;中药的产地与采集; 药材的概念,以及在保证药效的前提下,如何发展道地药材;中药炮制的概念、目的与方法; 中药药性的概念; 中药治病的机理; 中药配伍的目的、原则及药物”七情”的概念、中药配合应用规律;用药禁忌的概念及主要内容;用药剂量与用法; 剂量与疗效的关系; 确定剂量的依据及中药煎服法等内容。对于每种草药,学生将学习的名称,种类,性质,归经,应用,用法,用量范围,注意事项,组合,禁忌症和剂量。
I、5、方剂学
方剂学是研究治法与方剂配伍规律及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是中医药学各类专业必修的基础课程。方剂学在辨证审因,确定治法的基础上,按照组方原则,选择恰当的药物合理配伍,酌定合适的剂量、剂型、用法。
I、6、针灸推拿理论与实践
通过深入研究中医经络学说、了解针灸、推拿学的理论前沿和应用前景。掌握针灸、推拿的基本理论和操作技能,提高针灸、推拿处理临床各科疾病的能力。
I、7、子午流注针法
正子午流注是从时间角度认识人体生命现象,即阐释和应用十二经脉的气血流注盛衰规律的一种学说。子午流注针法是以时间为主要条件的一种特殊配穴治疗方法,属于古代时间医学的范畴。子午流注针法根据气血流注、盛衰开阖的原理,配合阴阳、五行、脏腑理论,运用天干、地支推算逐日开穴的时间。
I、8、中药药理研究进展与方法
《中药药理研究进展与方法》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硕士研究生掌握中医药科学研究的特点,掌握中医药研究课题的设计与实施,为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开展中医药多学科科研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I、9、现代针灸名家学术经验
掌握现代刺法灸法学概念、分类。 熟悉现代刺法灸法学的总体特点及研究主要内容。了解现代刺法灸法学发展概况,针灸特点与现代临床医学关系。引导学生树立掌握现代科学促进针灸事业的发展的专业观念。
I、10、经方临床应用
通过深入研究《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了解现代经方诸家的学术见解、辨证心得、用药要旨、临证经验、以及思路拓展。
I、11、《伤寒论》专题研究
采用逐个议题探讨的方法,分别对《伤寒论》一书的作者生平及该书的学术源流进行系统全面的论述。在综论仲景学说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提出老师自己对各类病症独到的阐释法。
I、12、《温病条辨》专题研究
《温病条辨》为吴瑭多年温病学术研究和临床总结的力作。全书以三焦辨证为主干,前后贯穿,释解温病全过程辨治,同时参以仲景六经辨证、刘河间温热病机、叶天士卫气营血辨证及吴又可《温疫论》等诸说,析理至微,病机甚明,而治之有方。
I、13、本草选读
本课程介绍了历代本草发展的脉络,以了解本草发展的源与流。在本草选读方面,首列《神农本草经》,其次列综合性本草,如《名医别录》《新修本草》《证类本草》。
I、14、《内经》治疗学
以《黄帝内经》为依据,重点讲授临床理论体系中的风证、痛证、消渴、积证、痿证、失眠以及五脏病证等专题;阐述其指导意义及古今医家运用记载和指导;并指导学生学习《黄帝内经》理论的方法。
I、15、针灸医案
精选古代多位著名医家多个医案。内容涉及内、外、妇、儿、五官及男科等临床各科,除了重点指出了案例的精要之外,还揭示名医独特的学术思想、知常达变的诊治技巧。
I、16、中医药科研常用免疫技术
本课程回顾了应用免疫学的理论和方法在中医中药研究领域中取得的重要成就,并简要介绍了当前免疫学研究方面的一些重要进展和基本方法。
I、17、中医临床药理与循证医学
中医循证医学是指遵循临床依据的中医学,是在循证医学的基础上结合中医特点发展而来的。循证中医有严格的临床指标证据。它客观的兼顾了中医药治疗的作用和副作用。
I、18、中医学术流派
我国历史上的各个中医学术流派,都是历经一段相当长的时期,在学术活动中自然而然形成的。其鲜明的学术观点与主张,往往由某学术流派成员自己提出,但又为历代医家所公认。
I、19、中医药基础理论
《中医药基础理论》是学习中医学的一门必修的基础理论课程。主要介绍了阴阳五行、藏象、气血津液、经络、病因、发病、病机、养生、防病治疗原则以及八纲中的阴阳辨证、气血津液辨证等。
I、20、中药学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和临床应用的学科,是中医药各专业的基础学科之一。内容包括中药、中药学的概念,中药的起源和发展;中药的产地与采集,药材的概念,以及在保证药效的前提下,如何发展道地药材;中药炮制的概念、目的与方法;中药药性的概念、中药治病的机理,中药配伍的目的、原则及药物”七情”的概念、中药配合应用规律;用药禁忌的概念及主要内容;用药剂量与用法,剂量与疗效的关系,确定剂量的依据及中药煎服法等内容。
I、21、针灸学
针灸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究经络、腧穴及刺灸方法,探讨运用针灸防治疾病规律的一门学科。它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包括经络、腧穴、针灸技术及临床治疗等部分。
I、22、中医妇科学
中医妇科学是运用中医学理论研究妇女生理病理特点和防治妇女特有疾病的一门临床学科。中医妇科学传统的研究范围,包括月经不调、崩漏、带下、子嗣、临产、产后、;乳疾,症瘕、前阴诸疾及杂病等项。
I、23、《金匮要略》
《金匮要略》 是中医经典古籍之一,东汉张仲景撰于3世纪初,属原撰《伤寒杂病论》十六卷中的”杂病”部分。全书共25篇,方剂262首,列举病症六十余种。所述病证以内科杂病为主,兼有部分外科妇产科等病证。
I、24、中医内科学
中医内科学是以中医理论阐述内科疾病的病因病机、证候特征、辨证论治及预防、康 复、调摄规律的一门临床学科。中医内科学既是一门临床学科,又是学习和研究中医其它临床学科的基础,为中医学的一门主干学科,具有非常重要的学科地位。
I、25、中医骨伤科学
本课程教学方法上要求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学习使同学掌握中医骨伤科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操作技能,常见病的辨证论治规律以及本领域的新进展和新成果,为今后从事临床和科研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其中涉及中医内容占70%,西医内容占30%。
I、26、中医儿科学
中医儿科学,是以中医学理论体系为指导,中国传统的中药、针灸、推拿等治疗方法为手段,研究自胎儿至青少年这一时期小儿的生长发育、生理病理、喂养保健,以及各类疾病预防和治疗的一门医学科学。 中医儿科学荟萃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小儿养育和疾病防治的丰富经验,随着中医学的发展而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理论和实践体系。
I、27、中医外科学
中医外科学是祖国医学研究人体外部疾病的一门临床学科,教学内容分总论与各论两个部分。总论共分七章,包括:中医外科发展概况、中医外科学的范围、疾病命名及基本术语、中医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中医外科疾病辨证、中医外科疾病治法、中医外科调护;各论分疮疡、乳房疾病、瘿、瘤岩、皮肤病及性传播疾病、肛肠直肠疾病、泌尿男性疾病、周围血管病及其他外科疾病等九章。本课程的特点是根据人体“内外统一”的理论去认识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并运用全身与局部相结合的医疗方法防治外科疾病。通过课堂和临床教学,使学生系统掌据中医外科学的基础理论和常见病的辨证论治规律以及操作技能,了解一些少见病的发生原因和处理方法。
I、28、中医推拿学
中医推拿作为以人疗人的方法,是指医者运用自己的双手作用于病患的体表、受伤的部位、不适的所在、特定的腧穴、疼痛的地方,具体运用推、拿、按、摩、揉、捏、点、拍等形式多样的手法,以期达到疏通经络、推行气血、扶伤止痛、祛邪扶正、调和阴阳的疗效。
I、29、中医耳鼻喉科学
本科包括中医耳鼻喉科学的发展史、耳鼻咽喉与脏腑经络的关系、耳鼻咽喉病的病因病机、耳鼻咽喉病的诊断要点及耳鼻咽喉病的治疗。
I、30、养生康复学
本科主要阐释了养生学的基本概念、学术特征、发展简史及学术成就;论述了养生的学术观点和基本法则;详细介绍了五大类常用养生法,以及概述了康复医学、中医康复学、康复护理学的基本含义。
I、31、中医诊断学
中医诊断学,论述中医诊断疾病,辨别证候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的一门课程。诊断即对人体健康状态和病证所提出的概括性判断。它是由基础医学引申到临床医学的桥梁,具有基础理论密切结合临床实践的特点,是中医学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根据中医学的理论,研究诊察病情、判断病种、辨别证候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
I、32、中医各家学说
本课程概述了祖国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中医学术流派的形成与发展,以及学术争鸣在祖国医学发展中的作用。介绍了伤寒学派、河间学派、易水学派、攻邪学派、丹溪学派、温补学派、温病学派的代表医家。对每一学派的产生、形成与发展概述之后,分别予以介绍有关医家,后附以结语,进行归纳总结、比较分析。
I、33、社会医学
社会医学主要研究社会性的医学问题及医学的社会方面的问题。在我国,社会医学是20世纪80年代才发展起来的,是一门新兴学科。主要研究社会因素与人群健康的相互作用及其变动规律,研究社会卫生状况、制定社会卫生策略,改善社会卫生状况、提高人群健康水平。
I、34、中医气功学
中医气功学课程是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结合现代科学的研究成果,系统、全面的介绍了中医气功的学术体系,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I、35、中医与运动
本课程是研究体育运动中的医学问题的一门应用科学。通过传统医学与运动及与传统运动的相互联系,研究传统中医学和传统健身功法对人体运动生理、心理及健康的作用及方法。旨在让学生掌握传统医学的手段,解决运动中出现的相关医学问题。通过学习了解其理论观点、思维方法、方剂应用、营养配伍、处方禁忌等研究,使其在运动、医学运用之中得到科学的发展与开拓。
I、36、中医急诊学
急危重症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病症,中医学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急诊处理特点。《中医急诊学》教材在继承传统中医理论的同时,积极汲取现代医学的精华,紧密联系临床医疗实践,注重科学性与实用性,临床经验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不局限于中医传统病名、诊疗方法、治疗用药,强调各种急危病症的综合治疗,力求提高中医急诊的疗效,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I、37、中医眼科学
教学内容分总论和各论两部分。总论系统阐述中医眼科发生、发展的历史,中医基础理论基础上的眼科独特的理论体系以及眼与脏腑经络的关系,基础解剖、病因病机、诊治法则、检查手段及发展。各论主要讲述临床常见病种的诊治。
I、38、创伤急救学
创伤急救学是阐述中医骨伤基本理论和技能的一门学科。本课程就是研究对各类急性创伤的危重症患者如何进行抢救的课程。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熟练掌握急救知识及常见急性创伤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紧急情况下对患者实施及时、准确的救治和监护,了解以提高临床应对创伤救治的成功率,为后续教学、临床和科研工作奠定基础。
I、39、中医骨病学
《中医骨病学》是中医骨伤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结合现代科学和现代医学知识来研究骨与关节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其防治规律的一门临床学科。《中医骨病学》内容全面丰富,涵盖骨痈疽、骨痨、骨关节痹证、骨痿、小儿麻痹后遗症、脑瘫后遗症、骨蚀、先天性骨关节畸形、骨关节发育障碍性疾病、骨肿瘤等。
I、40、经络腧穴学
教学内容分经络腧穴概论和经络腧穴各论两部分。经络腧穴概论系统阐述经络腧穴的基本概念、经络系统的组成内容及其分布概况,腧穴的定位方法、分类、作用以及腧穴主治的基本规律;经络腧穴各论主要讲述经脉的循行、病候及与腧穴的定位、主治及刺灸方法。
I、41、刺法灸法学
刺法灸法学是阐述针刺与艾灸的基本操作方法和理论原则的一门学科。主要讲授刺法、灸法、拔罐法的起源、形成和发展;毫针刺法的操作;各类灸法及拔罐法的运用。介绍三棱针、皮肤针、皮内针、火针、芒针等针具的刺法,适应范围和注意事项;《内经》、《难经》及历代医著所论各类刺法,以及现代刺法灸法的应用(耳针法、头针法等)。
I、42、针灸治疗学
《针灸治疗学)是针灸推拿专业的核心课程,通过本课程的课堂教学、病例讨论等,要求学生系统掌握针灸治疗的理、法、方、穴、术(即辨证论治的全过程),对一般常见病、多发病以及部分急症能熟练地进行正确治疗。
I、43、针推治疗学
本课程介绍针灸、推拿治疗疾病的方法,内容涉及内科、妇科、儿科、骨伤科和五官科等多个学科的中西医病证。通过学习,学生可以对这些常见病、多发病进行正确处理。
I、44、针灸学
《针灸学》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本学科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能系统掌握经络、腧穴理论、刺灸操作技能、针灸治疗的理、法、方、穴、术(即辨证论治的全过程)。对一般常见病、多发病以及部分急症能熟练地进行正确处理。
I、45、针灸医经选读
《针灸医经选读》是选取《内经》和《难经》中有关针灸学理论内容,为针灸临床建立理论基础的一门课程。作为针灸专业的提高课程,使学生能熟悉、理解并掌握针灸学有关刺灸迎随补泻、经络气血浅深、五输、原穴、输募穴,以及五脏六腑证治的经典理论,用以指导临床实践。
I、46、针灸原著选读
本课程与《针灸医经选读》相衔接,内容上起魏晋、下迄明,分年代介绍作者生平及学术特点,以分析其针灸著作为重点,注意阐述各著作之间的关系及其对后人的影响,目的是使学生熟悉我国历代医家有关针灸的代表性著作,了解针灸学术的发展源流,以提高阅读针灸古籍的能力。
I、47、实验针推学
针灸推拿是研究针灸推拿在活体上的作用、规律、原理和应用的科学,是针灸推拿学的一个新分支。除了遵循中医理论与针灸推拿的特点的基础上,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来发展和针灸推拿理论和实践达到针灸推拿现代化。
I、48、推拿功法学
推拿功法学是针灸推拿专业的专业入门基础课程,通过调气筑基功、推手术的学习,掌握调气筑基功、推手术的锻炼方法。通过案例学习,熟悉传统推拿功法在常见病症中的应用方式,了解其它传统代表性功法的养生康复方法。
I、49、推拿手法学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推拿手法学的内容、作用原理和研究方法等有所了解和认识;熟悉推拿手法的起源和发展过程;掌握推拿手法的基础知识、基本操作要求等。同时要求熟练掌握摆动运动、揉动运动、平面运动及振动运动类手法的基本操作技能和临床应用。
I、50、推拿人体操作
推拿人体操作为推拿基础课与临床课的桥梁课程,主要讲授各种常用推拿手法在头面、腰背、颈项、肩与上肢等人体不同部位的具体变化应用和操作技巧,各种手法间的配合应用和衔接,以及推拿常规操作程序规范等;同时进一步强化手法的技能训练。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熟练掌握人体各部位的操作规范,为进入临床打下良好的基础。
I、51、推拿治疗学
本课程介绍推拿治疗疾病的方法,内容涉及内科、妇科、儿科、骨伤科和五官科等多个学科的中西医病证。在教学过程中,还安排实践操作,有CAI课件等教学手段,同时安排临床教学实习。
I、52、推拿学
推拿学教学主要体现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相结合,要求重点突出,避免与其它学科的雷同和不必要的重复。学习本课程者要熟悉推拿学的理论知识;掌握推拿的适应范围、副反应和禁忌症;了解推拿手法的操作特点,并能掌握其中基础性手法的操作技能,以及对部分常见病证进行治疗。
I、53、中药药理学
中药药理学是以中医药基本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药和机体间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本课程结合目前中医药现代研究的成果,重点介绍中药药理作用产生的机理及物质基础。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中药基本理论的相关现代科学内涵,为进一步从事中医药研究和临床应用奠定基础。
I、54、中药鉴定学
《中药鉴定学》是中药专业的一门专业课,根据专业培养目标,本课程以学习常用中药为主,继承传统鉴别经验,学习现代鉴别方法,掌握中药鉴定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为从事中药的真伪鉴别、品种整理和质量标准的制定和评价打下基础。
I、55、中医工程学
中医工程学是上世纪后期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它以显著的工程学特点和先进的现代科学技术优势从事祖国医学的研究。它的产生和发展,对于中医学的振兴、开拓和发扬光大将起到关键作用。
I、56、中药质量分析
教学内容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按中药制剂分析程序讲述中药制剂的定性鉴别、检查和含量测定;第二部分讲述中药材鉴定的意义与方法;第三部分介绍各类中药剂型分析,突出不同剂型对质量分析的影响;第四部分为质量标准的制定;第五部分为中药指纹图谱。
I、57、中药制剂质量分析
教学内容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按中药制剂分析程序讲述中药制剂的定性鉴别、检查和含量测定;第二部分讲述各类中药剂型分析,突出不同剂型对质量分析的影响;第三部分为质量标准的制定,重点讲述质量标准的主要内容及起草说明。
I、58、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是学习中医学的一门必修的基础理论课程。其内容具体包括《中医学导论》、《中医藏象学》、《中医病因病机学》三个板块。《中医学导论》主要介绍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中医学与古代哲学的关系等基本知识。《中医藏象学》主要论述人的形态组织结构、生理功能活动的规律及其相互关系。《中医病因病机学》介绍了中医研究和阐释人类疾病的起因及其发生、发展和转归规律。
I、59、温病名著选读
系统介绍温病学发展史,着重介绍主要温病学家吴又可、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等人的学术成就。详细讲述温病的病因、辨证、常用诊法、治疗方法。具体介绍温热类温病、湿热类温病、温毒类温病、温疫类温病的诊断要点、辨治原则及辨治方法。通过本课程学习,掌握温病辨治的基本技能。
I、60、温病学
系统介绍温病学发展史,着重介绍主要温病学家吴又可、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等人的学术成就。详细讲述温病的病因、辨证、常用诊法、治疗方法。具体介绍温热类温病、湿热类温病、温毒类温病、温疫类温病的诊断要点、辨治原则及辨治方法。通过本课程学习,掌握温病辨治的基本技能。
I、61、温病研究进展
主要了解常见病毒性疾病的病因病机,熟悉常见病毒性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掌握常见病毒性疾病的辨证论治及治疗进展。介绍目前国内外治疗和研究新发传染性疾病的发展动态,介绍当前温病学领域研究各种传染性疾病的方法。
I、62、金匮要略选读
本课程介绍《金匮要略》中重要的原文,阐释中医的整体观念,脏腑经络学说,发病观,辨证规律,治则治法,遣药组方技巧,汤药煮服法等在数十种杂病辨治中的应用,全书共25篇,以论述内科杂病为主,涉及妇、外科疾患,包含200多首方剂。
II、临床训练
II、1、西医临床实习
成功完成西医内,外,妇,儿,各科实习。能够对各种常见病症正确的做出判断,熟练地进行治疗, 基本掌握危重病的处理措施,具有独立从事临床医学工作的能力。
II、2、中医临床实习
在导师的指导下,主要在内,外,妇,儿,针灸各科实习。能够对各种常见病症正确的做出判断,熟练地进行辨证施治, 基本掌握危重病的处理措施,具有独立从事中医临床工作的能力。至少完成1500学时的实习时间。
II、3、临床实习
在导师的指导下,主要在内,外,妇,儿,针灸各科实习。能够对各种常见病症正确的做出判断,熟练地进行辨证施治, 基本掌握危重病的处理措施,具有独立从事中医临床工作的能力。
III、生物医学临床科学
III、1、医用数学
本学科是医学本科各专业公共的基础课之一。其内容包括微积分、常微分方程、概率论等。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医学学生获得必要的高数数学知识、方法与技能,为后继学科教学,继续自学与科研创新打下扎实的基础。
III、2、医用物理学
本课程以现代的观点重新审视物理学在医药类学生培养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使医药类专业学生初步了解物理学最基本的知识和理论,并使他们看到物理学和他们生活和将要投入的专业工作之间的密切联系。医用物理学包括刚体的定轴转动,物理的弹性 骨的力学性质,血液的流动,振动与波动,超声波 超声诊断仪的物理原理,液体的表面性质,静电学,电流的磁场, 稳恒电流,眼睛的屈光,波动光学,激光及其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X射线成像的物理基础。
III、3、医用基础化学
介绍医学生必需的化学知识及与生命密切相关的生物大分子的化学。包括溶液的基本知识、各类有机化合物命名、结构与化学性质、生物大分子的化学组成、结构与功能等内容以及化学实验基本技能训练。
III、4、生物学
生物学说是研究生命系统各个层次的种类、结构、功能、行为、发育和起源进化以及生物与周围环境的关系等的科学。本课程着重介绍了生命过程中与医学关系密切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如细胞、遗传、生殖、发育等。
III、5、解剖学
本课程主要讲解正常人体解剖学的基本概念、理论知识。要求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人体各系统的器官组成、位置和重要的形态结构,了解本学科在相关专业的应用。培养一定的学习、思维能力,为学习后期课程服务。
III、6、组织胚胎学
组织胚胎学是重要的医学基础学科。组织学是研究有机体微细结构及其机能的科学。组织学主要研究有机体的构成方式:细胞,组织,器官,有机体;研究细胞,组织,器官三者间的关系,以及对环境变化的反应。胚胎学研究人胚胎的发育和生长,包括胚胎的发育和胎儿的生长。
III、7、生理学
人体生理学,简称生理学,是研究正常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是医学教育必修的基础理论学科之一。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系统掌握正常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生理功能、发生原理以及内外环境因素对这些活动的影响。
III、8、生物化学
本课程主要包括酶与蛋白质的化学组成、性质和功能;糖、脂、蛋白质和核酸等物质代谢、能量代谢、基因表达调控、基因工程、基因诊断;药物转运与代谢转化等生物化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III、9、微生物学
微生物学(microbiology)在分子、细胞或群体水平上研究各类微小生物(细菌、放线菌、真菌、病毒、立克次氏体、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原生动物以及单细胞藻类)的形态结构、生长繁殖、生理代谢、遗传变异、生态分布和分类进化等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
III、10、寄生虫学
本课程主要研究人体寄生虫的形态、生活史和生态,阐明寄生虫与环境的对立统一的关系,认识寄生虫病发生与流行、控制与消灭的基本理论和原则,从而为防治寄生虫病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III、11、病理解剖学
病理解剖学是病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形态学的角度研究疾病,包括病变器官的代谢、功能改变和临床表现,以及病因学和发病学。
III、12、局部解剖学
本课程在掌握系统解剖学知识的基础上,更具体、更深入地认识人体形态学的知识,并更贴近临床应用。本课程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局部解剖学纲要,分上肢、下肢、头、颈、胸、腹及项背腰骶;二是尸体解剖操作指导,两部份内容同时进行。
III、13、药理学
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含病原体)相互作用及其规律和作用机制的一门学科。药理学主要指研究有关使用化学物质治疗疾病时引起机体机能变化机制的学问。药理学是指研究药物之组成结构、理化性质、生理和生化作用、作用机制、吸收、分布、代谢、排泄、治疗用途、毒性、剂量、抗病机理等的科学。
III、14、遗传学
医学遗传学是遗传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运用遗传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人类遗传性疾病的病因、病理、诊断、预防和治疗的一门学科,也是病理、内科、儿科、妇科、神经科等后继课程的基础学科。医学遗传学的研究对象是遗传病,与其它临床学科类似,医学遗传学是研究遗传病的诊断、发病机理、防治及预后,但由于遗传病的特殊性,其研究重点主要在发病机理和预防措施。
III、15、实验室诊断
本课程重点讲授临床血液学、临床生物化学、临床免疫学、临床微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检查,并通过对临床一般检验的实际训练,达到理解实验诊断对临床诊治的重要性,学会正确评价实验结果。
III、16、诊断学
《诊断学》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是研究诊断疾病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临床思维方法的课程,其基本任务是研究症状、体征及实验室等检查异常结果的发生发展规律和机制,并籍此建立正确的诊断思维程序。《诊断学基础》的教学要求是让学生掌握收集临床资料的基本功,初步掌握西医诊断疾病的方法,并作出初步诊断。
III、17、内科学
内科学是临床医学的一个专科,几乎是所有其他临床医学的基础,亦有医学之母之称。它的内容包含了对疾病的定义、病因学、致病机理、流行病学、自然史、症状、症候、实验诊断、影像检查、鉴别诊断、诊断、治疗和预后等。内科学涉及面广,通常包括呼吸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血液系统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代谢疾病、结缔组织病和风湿性疾病以及理化因素所致疾病等模块。
III、18、外科总论
外科总论主要讲述外科疾病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即外科疾病的病因、发展规律、病理、临床表现、系统检查、诊断要点、鉴别诊断、预防和治疗原则、手术适应症等;学习外科基本操作技能,培养医学生建立严格的无菌观念、得到规范的无菌操作和手术基本操作技术的训练;学习外科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输血,急救,创伤,烧伤与冷伤,疼痛治疗,围手术期处理,肿瘤,麻醉等内容。
III、19、卫生学
卫生学是预防医学的组成部分,是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程。它集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于一体,系统地研究生活环境、饮食环境、生产环境和社会心理因素对人群健康的影响。使学生认识环境与健康的密切关系,了解三级预防的基本观念,为以后在临床实践中贯彻预防为主方针和做好预防保健工作,为实现“人人健康”的崇高目标,奠定良好的基础。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有 生活环境与健康、饮食环境与健康和劳动环境与健康和预防保健策略与措施。
III、20、病理生理学
病理生理学是基础医学理论学科之一,它同时还肩负着医基础学课程到临床课程之间的桥梁作用。它的任务是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条件,研究整个疾病过程中的患病机体的机能、代谢的动态变化及其发生机理,从而揭示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规律,阐明疾病的本质,为疾病的防治提供理论基础。
III、21、放射诊断学
通过本课程教学,应让学生熟知X线特性,X线成像原理;重点掌握各系统的正常X线表现、基本病变的X线表现和常见疾病的X线诊断。它是现代医学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的基础学科,通过课程学习将有利于运用影像技术精确诊断疾病。
III、22、外科学
外科学是现代医学的一个科目,主要研究如何利用外科手术方法去解除病人的病痛,从而使病人得到治疗。外科学和所有的临床医学一样,需要了解疾病的定义、病因、表现、诊断、分期、治疗、预后。不仅如此,外科学更重视开刀的适应症、术前的评估与照顾、手术的技巧与方法、术后的照顾、手术的并发症与预后等与外科手术相关的问题。外科经常处理的问题包含了创伤、各种胸腹部急症、先天/后天性畸形、恶性肿瘤、器官移植,骨科手术,烧伤冻伤等。
III、23、妇产科学
妇产科学是专门研究妇女特有的生理和病理的一门学科,包括产科学和妇科学两大部分。主要研究女性生殖器官疾病的病因、病理、诊断及防治,妊娠、分娩的生理和病理变化,高危妊娠及难产的预防和诊治,女性生殖内分分泌,计划生育.及妇女保健等。
III、24、儿科学
儿科学研究对象是自胎儿至青春期的儿童。它是一门研究小儿生长发育规律、提高小儿身心健康水平和疾病防治质量的医学科学。儿科学研究从胎儿到青春期儿童生理及心理健康和疾病的防治,它包含儿童保健、新生儿学、呼吸、心血管、血液、肾脏、神经、内分泌与代谢、免疫,感染与消化、急救以及小儿外科等专业。
III、25、眼科学
眼科学是研究人类视觉器官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其防治的专门学科,有着很强的专业特点,但又与其他临床学科和基础医学学科有着广泛的联系。眼科学研究范围包括眼的生理、生化、药理、病理、免疫、遗传以及眼的各种特殊检查和眼显微手术技术。眼部疾病包括眼睑病、结膜病、泪器病、角膜病、巩膜病、葡萄膜病、晶体病、青光眼、玻璃体视网膜病、视路病、屈光不正及调节障碍、眼肌病、眼眶病、眼外伤和全身病在眼部表现。眼科学研究眼部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流行病学、诊断、治疗和预防。
III、26、耳鼻喉科学
耳鼻喉科学是一门医学专科,专门研究耳、鼻、喉病变的诊断及治疗,除了颅骨、脑部及牙齿以外的头颈部外科领域也被归入这个专科。
III、27、皮肤病学
皮肤病学是研究皮肤及其相关疾病的科学,其内容不仅包括了正常皮肤及附属器的结构和功能,还涵盖了各种皮肤及附属器相关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和预防等。
III、28、神经精神病学
精神病学:是以研究各种精神疾病的病因、发病机理、临床特点、疾病的发展规律,以及治疗和预防为目的的一门科学。精神病学在理论上涉及自然科学、心理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若干分支,在实践上已发展到与社会心理卫生相结合的阶段。精神病学不单涉及各种精神病、神经症、心身疾病或伴随躯体疾病的精神障碍的诊治,还涉及到适应障碍、人格障碍、性心理偏异,以及诸多类别的儿童智力、能力或品德上发育障碍的防止、矫正和处置问题。
III、29、传染病学
传染病科学是临床医学的重要课程之一,属内科学的一个专业,与微生物学、寄生虫学、免疫学、流行病学和儿科学等具有密切的联系。它是一门研究传染病在人体内、外环境中发生、发展、传播和防治规律的科学。其重点在于研究这些疾病的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同时兼顾流行病学和预防措施,以求达到防治结合的目的。
III、30、流行病学
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群中疾病、健康和卫生事件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防治疾病、促进健康的策略与措施的科学。流行病学研究对象从宏观人群出发,包括患者个体和患者群体以及产生患者的相应群体,研究内容包括从宏观分布至微观机理研究所需的基本理论、研究类型设计与方法。
III、31、口腔科学
《口腔科学》以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为教学重点,对口腔颌面部解剖生理、牙体牙周组织常见病、口腔黏膜疾病、口腔局部麻醉与拔牙术、口腔颌面部损伤与感染、唾液腺与颞下颌关节疾病、口腔颌面部常见肿瘤、老年口腔疾病及全身系统疾病在口腔的表现进行了阐述。
III、32、核医学
本课程的内容包括核医学的基本理论和技术、放射性核素的临床应用等,其中重点介绍放射性核素的临床应用。
III、33、临床医技
主要介绍心电图基础知识、基本检查方法及在临床的应用;介绍超声基础知识、基本检查方法及在临床的应用;介绍 x线、CT、MRI诊断学,重点让学生认识临床常见疾病的影像表现和诊断要点。
III、34、诊断学基础
《诊断学基础》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是研究诊断疾病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临床思维方法的课程,其基本任务是研究症状、体征及实验室等检查异常结果的发生发展规律和机制,并籍此建立正确的诊断思维程序。《诊断学基础》的教学要求是让学生掌握收集临床资料的基本功,初步掌握西医诊断疾病的方法,并作出初步诊断。
III、35、影像诊断学
通过本课程教学,应让学生熟知X线特性,X线、CT、MRI成像原理和介入放射学主要内容;重点掌握各系统的正常X线表现、基本病变的X线表现和常见疾病的X线诊断、CT诊断、MRI诊断。它是现代中西医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的基础学科,通过课程学习将有利于运用影像技术和介入方法精确诊断疾病。
III、36、西医内科学
《西医内科学》是研究内科常见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及诊疗技术的临床专业课。高等中医院校的西医内科包括传染病、内科、肿瘤及精神神经系统疾病,是现代医学各临床学科的基础。通过本课程教学,要求学生系统掌握西医内科学原理,掌握常见内科疾病的诊断、防治知识和技能。
III、37、营养学
《营养学》是研究营养与人体健康关系的一门学科。本学科与国民生计关系密切,它在增进我国人民体质、预防疾病、保护人体和提高健康水平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III、38、西医外科学
《西医外科学》是一门研究需要手术或手法为主要疗法的疾病的临床课程。通过本课程的课堂讲授和教学实习,要求学生能掌握无菌概念,了解西医外科主要常见病和急腹症的诊断与鉴别诊断的基本知识,掌握切开缝合、创伤急救处理等一般技能,具备必要的、较为系统的西医外科的一般知识。
III、39、骨伤科X线诊断学
《骨伤科X线诊断学》是中医骨伤专业的基础学科,主要介绍了传统X线对骨与关节各系统疾病的检查方法、诊断与鉴别诊断。随着医疗水平不断提高,检查手段不断完善,更为先进,对CT与MRI等新的影像检查技术在骨与关节中的运用与地位也做了相应的介绍。通过本学科的学习,使学生扎实地掌握骨伤影像学的基础知识,为今后从事骨伤临床、科研和教学打下基础。
III、40、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本课程为必修课,教学时数为70学时,其中理论课教学为58学时,临床见习12学时,通过70学时的学习,使学生能初步掌握儿科常见病、多发病的中西医诊治、了解和熟悉儿科危重疾病的处理,使学生成为即有中医特长、有能熟练应用中西医儿科专业知识的合格人才。
III、41、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
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是运用中医及西医两套理论方法,认识和研究女性解剖、生理病理、病因病机、诊治规律,以防治女性特有疾病的一门临床学科。本门课内容分为总论、各论二部分。总论部分简要介绍中医妇科学发展史、中西医结合妇科学的发展现状;系统论述中西医学对女性生殖系统解剖、女性生理病理的特点、妇科常用特殊检查等;论述妇科疾病的病因病机、诊断与辨证、治疗和预防的要点。各部分分别论述妊娠病、月经病、女性生殖系统炎症、产后病、女性生殖系统肿瘤、子宫内膜异位症及子宫腺肌病、女性生殖器官损伤性疾病、不孕症、计划生育以及妇产科科手术。
III、42、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
《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学》是运用中西医结合的理论和方法,研究耳鼻咽喉头颈器官解剖、生理和这些器官特有疾病的病因病理与防治规律的临床学科,是高等中医院校中西医结合专业的临床专业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熟悉或了解本学科相关器官的解剖、生理及特有疾病的病因、病理、中医病机、诊断和防治方法。
III、43、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
骨伤科学是预防和治疗人体骨与关节以及周围筋肉的损伤及疾病的一门科学。祖国的传统医学和西方医学在本领域中都有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实践、系统的理论和辉煌的成就。本课程在祖国医学和西方医学的解剖、生理和病理的基础上,从中西医结合的角度,传授历史和经验、探讨教训和发展;使学生得以扎实地掌握本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为今后从事本学科的临床、科研和教学打下坚实基础。
III、44、中西医结合眼科学
《中西医结合眼科学》是中西医临床教学的主干课程,是为培养掌握中西医眼科理论体系和临床技能的中西医结合眼科复合型高级人才而设立的专门课程,是在中西医基础理论指导下,研究眼的生理、病因病机、临床表现、辨证论治与预防护理方法的一门临床学科。通过对本门课程的教学,使学生系统掌握中西医眼科的基本理论和常见病诊治的基本知识与一般技能,为以后的临床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III、45、急救医学
现代急救医学是医学领域的第二十三门个人学科。急救的主要目标是为减刑的各种关键情况提供紧急治疗,以稳定生命体征,减轻病人痛苦,挽救生命,尽一切可能为后续治疗创造更多机会。急救医学与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学科密切相关,融合了传统医学各个学科的新理论、新技术和新发展,在危重病人急救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急救医学与其他医学分支的区别在于它的理解规则和治疗原则,主要围绕一个特定时期内的有效性概念和人类生命超越一切的原则。紧急情况的实现、评估和治疗是一个依赖于时间紧迫性的过程,而这样做的目的是为特定部门的进一步治疗创造可能性,并在稍后恢复。现代急救医学普遍关注急救处理分支远离医院、复苏、危重疾病、创伤、急性中毒的急救病例的研究,在儿科、灾害医学和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等。本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诊断、鉴别、急救原则以及面对危重病人时应采取的各种措施。学生要重视对初诊、急救、护理、危重症的诊断和治疗等基本原则的掌握。他们还必须掌握治疗危重疾病的基本知识、理论和技术。
III、46、神经病学
神经内科学是从内科学,神经科学,研究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病因,病理,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和预防肌肉疾病的学科。临床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运动障碍、感觉障碍、反射障碍等。在研究过程中,重点阐述了以下几点:
1、病历收集技术;
2、参与神经系统检查的技能;
3、了解辅助考试的意义和方法;
4、神经系统疾病的部位和性质的诊断;
5、掌握神经系统常见和危重病例的诊疗原则。
III、47、临床医学概论
《临床医学概论》是针对非临床专业学生编写的临床医学课程。设置本课程旨在摆脱以往临床医学教材的框架,突出其知识性、实用性。让那些非临床专业学生概括了解临床医学的相关知识,为他们本专业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III、48、临床药物治疗学
随着生命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相互协调发展,药学科学正在由过去的化学模式向化学-生物学-医学模式转变,医院药学也面临着由面向药品向面向病人转变的过程。本课程的教学目的要求学生在掌握药物的作用机制、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的基础上,运用循证医学等科学思维方法,正确地选择和使用药物,对病人实施个体化治疗,为参与临床药学实践打下基础。
III、49、流行病学
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群中疾病、健康和卫生事件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防治疾病、促进健康的策略与措施的科学。流行病学研究对象从宏观人群出发,包括患者个体和患者群体以及产生患者的相应群体,研究内容从宏观分布至微观机理研究所需的基本理论、研究类型设计与方法。
III、51、康复医学
康复医学是研究有关功能障碍的预防、评定和处理等问题,促进病、伤、残者康复的一门医学。它通过来源于不同医学与医学相关专业的人员以小组工作方式,采取综合性康复的方法解决各种功能障碍问题。本课程涉及康复医学的概念、基础理论、康复评定、康复治疗的手段及常见疾病的康复治疗等。
III、52、生物力学
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生物力学中最基本的知识、理论和方法。本课程主要讲述关于生物力学的范畴、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和意义,以及刚体生物力学的静力分析,平面力系,物体的运动,骨和骨组织的生物力学分析等。
III、53、骨伤生物力学
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骨伤生物力学中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本课程主要讲述关于生物力学的范畴、基本概念、研究方法,以及刚体生物力学的静力分析、骨和骨组织的生物力学分析,关节的生物力学分析等。
III、54、物理康复学基础
通过本课程教学,要求学生掌握各种物理康复疗法的的基础知识及临床应用。本课程主要讲述物理康复学的范畴以及各种物理因子(如激光、微波、红外线、超声波、电等)产生的基本原理及其作用于人体的生物效应、临床应用等内容。
III、55、药代动力学
药代动力学是研究药物在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动态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本课程介绍药代动力学的概念、药物体内过程及其定量规律、药代动力学分析方法和用药方案的设计与调整。
III、56、基础药理学
基础药理学是研究药物和机体相互作用规律的一门科学,主要研究内容是药物的药效动力学和药代动力学。总论部分介绍药理学的基本概念和药物的作用规律,各论部分介绍作用于外周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内脏系统以及自体活性物质、激素类、抗病原微生物、抗寄生虫病、抗恶性肿瘤等药物的构效关系、体内过程、药理作用、用途和不良反应。
III、57、药用植物学
《药用植物学》是中医学专业(医药结合方向七年制)的专业基础课,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内容主要涉及植物形态学、植物解剖学、植物分类学理论知识,以及常见药用植物种类的原植物来源、形态学特征、产地、药用部位及功效的介绍。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可为进一步学好《中药学》、《中药鉴定学》、《中药化学》等相关课程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
III、58、生药学
该课程由“药用植物学”,“生药学”两门课组成,由于教改需要,现合并为一门课。 “药用植物学”是药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内容主要涉及植物形态学、植物解剖学、植物分类学理论知识,常见药用植物种类的原植物来源、形态学特征、产地、药用部位及功效的介绍,以及相关的实验方法与操作。通过“药用植物学”的学习,可为进一步学好“生药学”等相关专业课打下良好的基础。 “生药学”是应用本草学、植物学、动物学、化学、药理学和中医学等学科知识,来研究药材的名称、来源、生产、采制、鉴定、化学成分和医疗用途的科学。是药学专业的一门专业课。通过学习,使学生系统掌握“生药学”的理论知识,药材鉴定和品质评价的一般方法,以及相关的实验技能,为培养合格的中医药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III、59、物理学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的基本结构,相互作用和物质最基本、最普遍的运动形式及其相互转化规律的学科。它的基本理论渗透在自然科学的一切领域,应用于生产技术的各个部门。它是自然科学的许多领域和工程技术的基础。《物理学》是我院药学和中药学专业的一门必修的基础课,通过《物理学》课程的教学,应使学生对物理学所研究的各种运动形式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有比较全面和系统的认识,对课程中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能够正确地解释,并且有初步应用的能力。
III、60、无机化学
本课程是药学专业必修基础课,它的任务是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同时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基本动手能力及操作本领。从而为后续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及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因此,根据现有的实际课时数,主要讲解有关的基础知识。包括稀溶液依数性和四大平衡(酸碱平衡、沉淀-溶解平衡、氧化-还原平衡、配位平衡),二大结构(原子结构、分子结构)。
III、61、物理化学
物理化学(含实验)是一门从观察物理现象和化学现象入手,应用物理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化学变化和相变化,从中找出有关平衡规律和变化的速率规律的科学。它是药学类专业的必修基础课。物理化学原理是整个化学和化学工艺学的理论基础。本课程要求学生能比较牢固地掌握物理化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及其应用的知识,通过理论学习、解题计算、实验过程等各个教学环节,使学生得到一般科学方法的训练、逻辑思维能力、知识应用能力和实验技能的培养,并学会物理化学的研究方法。此课程结合药学专业的特点,为培养学生能将物理化学中有关化学热力学、化学动力学、界面及胶体化学等基本理论和知识,较好地应用于药学专业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III、62、有机化学
有机化学是药学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也是药学专业的主干课程,它的任务是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有机化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各类有机化合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及相互转化的规律,提高自学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后续课程《分析化学》、《中药化学》、《制剂学》、《生物化学》以及《药理学》等的学习提供必要的有机化学基础。
III、63、分析化学
《分析化学》课程是药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关于研究物质的组成、含量、结构和形态等化学信息的分析方法及理论的科学,在学生学过《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学》、《高等数学》、《数理统计》等课程的基础上开设。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分析化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操作技术,培养学生观察和判断问题的能力、细致严谨和一丝不苟的科学作风、正确和熟练的实验操作技能,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和将来从事药学类专业的工作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和扎实的实验技术基础。
III、64、中药化学
主要讲述中药中具有生物活性或能起防病治病作用的化学成分,即有效成分的化学结构、物理化学性质、提取、分离、检识、结构鉴定或确定、生物合成途径和必要的化学结构的修饰或改造,以及有效成分的结构与中药药效之间的关系等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
III、65、药物化学
主要讲述药物的名称、化学结构、物理化学性质、化学结构与药效关系、化学结构修饰改造、合成方法及体内代谢等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以及寻找新药的途径和方法。
III、66、天然药物化学
主要讲述天然药物中具有生物活性或能起防病治病作用的化学成分,即有效成分的化学结构、物理化学性质、提取、分离、检识、结构鉴定或确定、生物合成途径和必要的化学结构的修饰或改造,以及有效成分的结构与药效之间的关系等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
III、67、生物药剂学
《生物药剂学》是药学类专业的专业重点课程之一,是研究药物及其剂型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机体生物因素和药物疗效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研究《生物药剂学》的目的是为了正确评价药剂质量,设计合理的剂型、处方及生产工艺,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使药物发挥最佳的治疗作用。
III、68、正常人体解剖学
《正常人体解剖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是按照人体九大系统来讲授各器官的形态结构的一门学科。要求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人体各系统的器官组成、位置和重要的形态结构,了解本学科在相关专业的应用,为学习后期各门课程打下基础。
III、69、针推穴位应用解剖
《针推穴位应用解剖》是一门《腧穴学》与《局部解剖学》相结合的跨学科的课程。《针推穴位应用解剖》研究腧穴的解剖结构、进针层次、腧穴的毗邻结构等,从而避免盲目针刺发生意外,并可提高针灸或推拿的疗效。
III、70、医用化学
介绍医学生必需的化学知识及与生命密切相关的生物大分子的化学。包括溶液的基本知识、各类有机化合物命名、结构与化学性质、生物大分子的化学组成、结构与功能等内容以及化学实验基本技能训练。
III、71、生物化学实验技术
生物化学学科知识和技术广泛运用于医学基础及临床研究。本课程是在生化基础实验基础上,针对中基七年制专业开设的综合性实验课程,以期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今后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来研究中医基础理论,为开展中西医结合的科研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是:(1)用不同技术比较测定蛋白质含量;(2)生物大分子提取及相关参数(纯度、纯化倍数、得率、比活性等)的计算;(3)米氏常数(Km)的检测及抑制剂类型的判断;(4)蛋白质的层析和核酸的提取及电泳分离鉴定。
III、72、化学基础
介绍医学上相关的化学基础知识,主要包括溶液、物质结构、烃及其衍生物以及生物分子等内容。本课程主要针对化学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开设,使学生能较为顺利地进入后期课程(医化、生化及其它西医课)的学习。
III、73、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
本课程是中医院校医学专业及其相关专业的基础课。它是完成生物学和其他基础医学课程的学生的必修课。本课程着重于理论讲授与实验课相关的,这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理论整合、免疫学和病理学的知识和技能。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们特别要求掌握免疫学基本概念、免疫系统的基本结构和病理学的基本概念,包括常见的致病特点和危害方式。本课程侧重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严谨、认真、求实、创新。注重与相关课程的知识联系和学生的转化和接受。多媒体课件作为这一课程的教学方法,还包括多组实验,帮助通用检测方法和病理微生物预防规律的视觉印象的学生。本课程旨在达到免疫学和病理学的基本要求,达到医学类专业学生的相应的教育目标和相关专业。
III、74、免疫学技术的原理与方法
本课程面向具备一定免疫学基础知识的学生。要求学生经学习后能够较为准确、全面地掌握“免疫学技术”概念,熟悉和了解不同类型免疫学技术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本课程为实验为主的综合技术性课程,要求学生有选择的掌握一部分常用免疫学技术的具体操作过程、原理、方法和结果分析。并培养学生严谨、严肃、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
III、75、中医与免疫学
《中医与免疫学》是一门将现代免疫学与中医学基本理论相结合的课程,是面向中医院校主要医学专业选修课程,是为已经具有一定的现代医学基础知识和中医药专业基础知识的学生拓展知识面服务的课程。本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以文献查阅、专题讨论为辅,以期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免疫学理论和技术与中医药理论和临床实践研究的结合点,以及应用和研究的成果。
III、76、医学细胞生物学
医学细胞生物学是生命科学前沿学科之一,又是医学科学重要的基础学科。本课程从一般性描述、结构与功能和细胞整体生物学特征三个方面阐述细胞生物学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具体内容包括:细胞的分子基础和基本特征、细胞的基本结构、物质运输、信号转导、能量转换、细胞运动、遗传信息流动、细胞增殖、细胞分化、衰老和死亡。
III、77、分子生物学基础
分子生物学是生命科学体系中的一门重要学科,也是高等医药教育必需学习的课程之一。通过本课程对核酸的结构、基因组、遗传信息的表达、以及表达的调控、基因工程等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基因的本质及基因表达调控的方式,掌握与分子生物学有关的新知识、新技术,为一些与基因有关的疾病诊断、预防和治疗提供科学根据。
III、78、分子生物学
分子生物学是生命科学体系中的一门重要学科,也是高等医药教育必需学习的课程之一。通过本课程对核酸的结构、基因组、遗传信息的表达、以及表达的调控、基因工程等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基因的本质及基因表达调控的方式,掌握与分子生物学有关的新知识、新技术,为一些与基因有关的生命科学研究思路、方法提供科学根据。
III、79、医用分子生物学
从Watson 和Crick发现DNA的双螺旋结构开始,分子生物学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并迅速成为生命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前沿学科,也成为同学们必需学习的课程之一。通过本课程对核酸的结构、基因组、遗传信息的表达、以及表达的调控、基因工程等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基因的本质及基因表达调控的方式,掌握与分子生物学有关的新知识、新技术,为一些与基因有关的疾病诊断、预防和治疗提供科学根据。
III、81、医学遗传学
医学遗传学(medical genetics)是遗传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运用遗传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人类遗传性疾病的病因、病理、诊断、预防和治疗的一门学科,也是病理、内科、儿科、妇科、神经科等后继课程的基础学科。医学遗传学的研究对象是遗传病,与其它临床学科类似,医学遗传学是研究遗传病的诊断、发病机理、防治及预后,但由于遗传病的特殊性,其研究重点主要在发病机理和预防措施。
III、82、电生理学
电生理学是研究生物现象和规律。电生理学作为人体生理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临床医学中得到广泛应用,而且在基础和临床科学研究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课程应达到以下目的:揭示机制的生物电的产生,可能影响生物电的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因素,人体的功能和生物之间的内在逻辑,临床和生物之间的关系。本课程还介绍了电生理学的研究方法以及该领域的新动向和新技术。通过电生理的研究,学生可以获得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的生物电规律。通过临床实践,可以获得电生理检查标准,对病人进行检查和治疗,在中医领域进行研究,为中西医结合奠定坚实的基础,更好地将中西医结合在临床治疗中。这门课没有现成的教材。所有的教材都是由多年前讲课中使用的教材组成的。
III、83、组织学实验技术
组织学实验技术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医学研究技能课程,它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熟悉和掌握组织切片技术、组织化学和免疫组织化学等基本技术,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为今后开展实验研究工作打下基础。
III、84、病理学
病理学教学包括一系列图像,显示各种疾病形成和发展的大体和微观病理学发现。它强调病因、发病机制和组织变化,不仅在基础科学(如病理解剖学、生物化学、病理生理学和分子生物学)方面,而且还提供临床相关性(如症状和体征疾病),并解释疾病如何在社会和心理上影响人类。掌握这一知识,使临床医生能够分析不同疾病证候症状的产生机制。病理学由一般病理学和系统病理学组成。在普通病理学,细胞适应,坏死,瘤,炎症,血管,流体和凝血紊乱,并在细胞和组织水平的免疫疾病进行了讨论。在系统病理学中,重点是器官系统层面的现象。病理学是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两门基础医学的重要分支。
III、85、生理科学综合实验
生理科学综合实验是一门由生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的实验糅合而成的基础医学实验课程。通过该课程,学生既能看到实验中的生理现象及其原理,又能看到疾病状态下疾病发生、发展、转归的规律以及药物改变疾病状态的作用机制,从而加强知识的连贯性,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III、86、人体寄生虫学
《人体寄生虫学》属于病原生物学范畴。它的主要任务是研究人体寄生虫的形态、生活史和生态,阐明寄生虫与环境的对立统一的关系,认识寄生虫病发生与流行、控制与消灭的基本理论和原则,从而为防治寄生虫病提供科学理论依据。通过本课程的教学活动,使学生掌握人体寄生虫学基本理论和寄生虫病防治的知识和技能。
III、87、临床病原生物学
临床病原生物学是介于临床医学与基础医学间的课程。课程采取以病例分析为先导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实现从书本知识向临床实践的过渡。并将介绍当前病原生物学科的前沿知识。帮助学生掌握病原生物学的临床应用以及分子病原生物学的基础知识,为学生今后在临床和科研工作中运用该学科的知识提供坚实基础。
III、88、预防医学
预防医学是一项社会实践性研究,其重点是个体和特定人群的健康,以保护、促进和维持健康,预防疾病、残疾和过早死亡。环境人口健康是其工作模式。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健康是身体、心理和社会福祉,而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情况下。因此,现代医学模式是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健康决定因素被确定为收入和社会地位、社会支持网络、教育、就业和工作条件、生物学和遗传特征、个人保健做法和应对技能、健康儿童发展和保健服务。预防医学应重点关注这些危险因素对健康维护目标的干预。根据疾病过程的三个阶段,有效的预防措施可分为三个层次。初级预防的目的是使疾病从一开始就保持下去,或使创伤不再发生。二级预防是在疾病充分发展之前,对疾病进行早期发现、诊断和干预。三级预防发生在疾病或伤害发生之后。它不仅旨在防止疾病或损伤的恶化和并发症,而且要使残疾者尽可能地恢复和恢复身心健康和社会功能。公共卫生是通过社区的组织努力,有效预防疾病、延长寿命、促进健康的科学和艺术。
III、89、普通心理学
《普通心理学》是以生理学、解剖学、统计学为先导的一门高级基础课程。教学内容主要涉及心理学研究的历史、对象、方法,对心理现象作系统的阐述,内容涉及心理活动的认识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以及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课程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掌握心理学的基本原理、知识和方法,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力。
III、90、医学心理学
《医学心理学》是集知识性、应用性、操作性的一门高级心理学课程。教学目的在于通过学习医学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培养学生树立心身整体医学的指导思想,具备解决临床心理问题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呢容涉及医学的指导思想、医患关系、挫折心理、变态心理、心身疾病、心理诊断、心理治疗等。
III、91、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
本课程属于基本实验技能培训范畴。主要内容包括:重组质粒,质粒转化大肠杆菌,鉴定,阳性克隆扩增,少量质粒制备;酶切质粒,电泳鉴定,从凝胶中回收DNA等。以及部分示教和理论课介绍:涉及基因组DNA提取、Southern blot、PCR、点突变PCR、DNA双脱氧链终止法测序,mRNA的分离、Northern blot、RTPCR、原位杂交、cDNA Array 和 Micro Array、DDPCR、cDNA库建立、基因全序列cDNA库筛选、RACE PCR;Western blot、ELISA、免疫组织化学、单克隆抗体制备技术、双向等电聚焦凝胶电泳,报道基因、基因功能检测、Footprint、凝胶阻滞分析等。
III、92、中医基础综合实验课
《中医基础综合实验课》是一门全新的中医基础学科的重要课程,是用科学实验的方法研究和发展中医学的一门综合实验课。其目的是通过应用现代科学的实验方法和技术研究中医基础医学,培养学生的临床四诊技能和实验能力。同时通过四诊综合应用实验的训练,达到培养学生运用综合技能和知识的目的,为学生今后开展中医药科研工作奠定基础。
III、93、探索性医学综合实验
实验教学在高校整个教学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实验教学的直观性、实践性、科研性、综合性等特点,决定了它在当代人才培养中不可忽视的地位。为了真正地实施因材施教,应分多个层次开设实验:基本实验、综合实验和探索性实验。为了使近于百分之百的学生通过大学五年的学习,所以基本实验仍然是重点。综合性实验可以使学生将所学知识真正做到融会贯通,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高年级同学中开设探索性西医综合实验,可弥补传统实验的不足。
III、94、医学实验动物学
实验动物学是生命科学领域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基础学科。随着生命科学的迅速发展,用动物作为活的试剂和人的替身进行动物实验的课题越来越多。本课程旨在通过大学本科生《医学实验动物学》的学习,使学生在有限的教学课时内掌握实验动物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基本操作技术,为今后的科研生涯打下基础。
III、95、医用电子学
从中医学专业学生的相关知识结构出发,注意加强学生的的电路基础知识,然后在阐述滤波、放大、振荡、调制与解调、脉冲和数字电路时,强调各种电路的基本工作原理、特性及性能指标;以分立元件为基础,突出集成运算放大器及其它集成电路的应用;避免过多地涉及电路参数的计算和集成块内部复杂的电路,减少繁琐的数学推导,定性叙述时力求通俗易懂。
III、96、中医诊法技能训练
《中医诊法技能训练》是用科学实验的方法研究和发展中医学的一门综合实验课,是为指导我校本科生进行中医四诊技能训练所编写。其目的是通过应用现代科学的实验方法和技术研究中医四诊,培养学生的临床技能。希望通过本课程的开设可将中医学基础理论的学习从原先相对枯燥、难于理解和掌握变得更加直观、更加量化、更加易懂易学。
VI、心理学/交流、伦理、实践管理
VI、1、哲学
辩证唯物论就是用辩证法的观点研究世界的本质,即研究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理论基础和逻辑起点。它以物质和意识或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为主线,系统论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实践观和意识观。
VI、2、现代汉语
现代汉语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核心课程,现代汉语是现代汉民族使用的语言。狭义的现代汉语则是指“普通话”,即“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
VI、3、医学统计学
医学统计学是运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原理及方法,结合医学实际,研究数字资料的搜集、整理分析与推断的一门学科。医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是人体以及与人的健康有关的各种因素。
VI、4、医学伦理学
医学伦理学是医学生的公共必修课之一,是一个合格的医务工作者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医学伦理学是研究医学道德的一门科学。学习和研究医学伦理学,对于培养医务人员高尚的道德情操,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对于促进我国医学科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VI、5、法律基础
法律基础是一门通用的法律教育在中国在所有的高等教育机构的要求。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下,本课程向学生介绍了中国社会主义法、中国宪法的基本理论,以及中国其他相关法律的基本要点和内容。
VI、6、思想道德修养
《思想道德修养》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教育为主线,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知识,依据大学生成长的基本规律,教育、引导大学生加强自身思想道德修养的重要课程。该学科是普通高校思想理论教育的一门必修程。
VI、7、毛泽东思想概论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正确理解毛泽东的历史功绩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了解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的规律,增强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了解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是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科学体系,增强建设社会主义的自觉性。
VI、8、公共管理学
公共管理学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专业基础课之一。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公共事业管理主体,领导沟通、激励、控制,公共责任,监督机制,法律制度,伦理和公共事业品德等基本知识和公共事业管理体制改革、发展与创新、管理方法与技术、社区建设重要理论;理解公共事业管理主体所服务的对象,并能比较清楚的区别各对象之间的关系,以及管理主体与服务对象的具体关系;掌握公共事业管理领域所涉及的概念、管理方法、管理技术等,并能结合市场经济的实际情况进行探讨、研究、分析。
VI、9、医院管理学
本课程作为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课程,旨在系统地向学生介绍目前国内外医院管理的内容,包括医院管理的外部和内部环境,结合医院管理的动态,如何在不确定的环境中,以务实的态度和方法,以病人为中心,加强医院的绩效管理,增强医院的核心竞争力,提供优质、高效、公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改善社区人群的健康水平。
VI、10、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本课程主要是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和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理论与实践的教育。资本主义从私人垄断发展到国家垄断、国际垄断,科技革命和生产力的高速发展推动了生产、资本的国际化和经济全球化。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新情况、新特点,可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服务。
VI、11、微观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是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的基础性和核心性学科。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为进一步学习经济学、管理学等相关学科打下坚实的基础。要求学生掌握市场经济的基本理论、经济学分析的基本方法,运用微观经济学理论对经济问题进行分析和观察。
VI、12、宏观经济学
学生必须掌握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技能,并具备从本学科所学知识来分析和解释市场经济的一般经济现象的能力。
VI、13、药物经济学
药物经济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在我国正处于早期发展阶段。药物经济学是应用经济学的原理和方法,对药品市场、药品费用、药品定价及价格补偿、药物成本的研究,通过对国家药品政策、药品费用控制政策等研究,来提高药物资源的利用效率和配置效率,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控制药品费用不合理的增长,为药品的市场营销提供科学依据,为政府制定药品政策服务。
VI、14、卫生法学
卫生法学是以研究与卫生法律相关的社会现象及其发展规律为对象的新的部门法学,其主要任务是研究卫生法的概念和调整对象、卫生法的特征和基本原则等,主要包括卫生立法、卫生诉讼、卫生行政等一些基础的卫生法律相关内容。
VI、15、组织行为学
组织行为学是一门营销、管理类本科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开设该课程的目的是让该专业学生学习组织中个人、团体和组织的行为问题。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组织行为学的原理和方法,能够分析、确定具体的组织行为。组织行为学主要讲授导论、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群体心理与群体行为、组织行为、组织系统等内容。
VI、16、行政文书写作
行政文书写作是研究行政文书写作规律的一门学科。其根本目的和主要任务是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学会行政文书的写作,能熟练地掌握行政文书写作知识,对各种行政文书写作运用自如,而且文笔流畅,能够适应将来的日常工作、生活和学习,真正立足社会。通过教学使学生基本掌握行政类公文、事务类文书、财经类文书、涉外类文书、法律类文书、生活类文书及公文办理常识等。
VI、17、管理学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古今中外管理思想的发展、管理的基本原理与方法,掌握管理的计划、组织、领导、控制、人员配备等职能的基本内涵、要求及科学有效实现的方法,使学生了解和能运用所学管理知识进行具体的管理案例分析,并能够在学完课程后对管理实践进行考察,提高学生分析管理问题和解决管理问题的能力。
VI、18、公共关系学
《公共关系学》既是一门基础理论学科,又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通过学习本课程,使学生掌握《公共关系学》基本理论与实务操作知识,正确认识公共关系学与市场经济及其它学科间的关系,树立公共关系为市场经济服务、为社会发展服务的观念,从而掌握公共关系为社会实践服务的本领。
VI、19、高等数学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能全面理解和掌握高等数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内容,基本运算方法和分析方法,学会理性的数学思维技术和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在实践中灵活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并为后继课程的学习和进一步深造打下良好的基础。
VI、20、数理统计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能全面理解和掌握数理统计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内容,基本运算方法和分析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在研究中医药理论的实践中灵活运用统计思想方法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并为后继课程的学习和进一步深造打下良好的基础。
VI、21、药事管理
本课程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和现行有关药事管理法规为基础内容,重点阐述药事管理的基本概念,药事管理的组织机构,并结合中药领域的实际,讨论药品质量监督管理、药品生产企业管理、药品经营企业管理、医院药剂科管理和中药新药管理等内容。
VI、22、现代仪器分析
本课程为中药学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实验课。它是建立在理化实验(一)、理化实验(二)基础上的后续课程。主要任务是介绍药学专业常用的色谱分析、光谱分析仪器,介绍这些典型仪器的结构与性质,学会使用常用仪器。通过各种仪器分析实验,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作风和良好的实验素养。为后继专业课程的学习和将来从事中药类相关专业的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VI、23、药学专业实验
药学专业实验包含中药药剂学和中药炮制学的实验。本实验密切联系生产及研究实践,是中药药剂学、中药炮制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课程的主要目的是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将书本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来。在课程进行中,着重规范学生的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本课程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环节和方式。
VI、24、中药综合实验
中药学专业中药制药综合性实验是通过中药制剂的全过程使学生学会用中药制剂学、药物分析学、中药化学等学科的理论知识去指导制药实际,是中药制剂学等学科理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环节和方式。
VI、25、药事法规
介绍我国药事法规的现状,并详细介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特殊管理的药品、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药品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药品临床试验管理规范、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管理办法、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办法、药品广告管理、执业药师资格制度暂行规定、药品注册管理办法(试行)等相关法规。
VI、26、制剂设备与工业设计
课程内容主要涉及制剂工程技术及“GMP”规范在工程设计中的应用,是一门综合了药剂学、“GMP”和工程学等学科理论与工程技术的应用性课程。理论课教学分两部分,第一部分结合制剂生产的工艺流程,着重阐述制剂生产原理和相关设备的基本结构;第二部分结合“GMP”规范,围绕洁净车间提出的设计思想和原则,着重阐述制剂生产车间工艺设计的原则、程序和方法。教学坚持将基础理论与工程实践相结合,联系生产实际、突出工科特色,阐明原理,使学生能学以致用。
VI、27、色谱分析
色谱分析为医药结合方向七年制中医学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本课程重点介绍了各种色谱分析法的分离原理和基本理论,分离条件的优化和选择,常用的定性定量方法及各种色谱方法的实际应用情况。同时,介绍了各种色谱仪的结构和工作原理以保证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掌握色谱分析的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VI、28、制药设备
课程内容主要涉及制剂工程技术及“GMP”规范在工程设计中的应用,是一门综合了药剂学、“GMP”和工程学等学科理论与工程技术的应用性课程。理论课教学分两部分,第一部分结合制剂生产的工艺流程,着重阐述制剂生产原理和相关设备的基本结构;第二部分结合“GMP”规范,围绕洁净车间提出的设计思想和原则,着重阐述制剂生产车间工艺设计的原则、程序和方法。教学坚持将基础理论与工程实践相结合,联系生产实际、突出工科特色,阐明原理,使学生能学以致用。
VI、29、中药商品学
本课程是在修完本专业相关前期课程后进行的一门专业课。主要内容分为上篇总论、中篇中药材商品和下篇饮片、中成药商品三部分。力争体现中药材商品及制剂传统性状特征评价与现代质控方法的有机结合。着重讲述有关研究和制定 “药材和饮片” 类中药商品的质量标准;划分和规定中药材商品规格、等级以及中药饮片的炮制规范;掌握中药材及中药饮片的质量检验和鉴定方法与技能;了解混淆品、炮制品的区别特征,从而为保质、保效,提高中药商品的质量,防止伪劣商品的产生,提供理论和实际操作的依据。
V、30、英语听说
英语听说课的教学对象为已经通过了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的学生,希望通过本教程的学习,克服前阶段哑巴英语的倾向,培养学生一定的听说能力,以听带动说,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口头交际的习惯,初步达到清晰、流畅、达意的水平。通过训练,使学生能用简单而基本正确的英语表达思想,同时做到思维清晰,表达具有一定的逻辑性。
V、31、外语
通过本课程学习,基本熟悉和掌握英语教学大纲中所要求的词汇和各种表达法,使学生进一步提高听,说,读,写,译的能力,特别是通过快速阅读医用英语文献,提高获取信息的能力和综合运用语言的中英文翻译能力。
V、32、体育
体育课是体育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主要使学生掌握体育与保健基础知识,基本技术、技能,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医学院校体育必须进行太极拳教学。
V、中医学认证
V、1、中西医学比较概论
比较中西医学的历史即发生发展的文化背景、二者方法论的异同、二者的理论体系,对比两种医学的内、外、妇、儿、五官、皮肤等科的临床诊疗模式、治疗手段和预防措施。
V、2、中医药文化基础
本课程注重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与中医药学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进行融会贯通与再创造,促进中医药科学文化的发展。本课程启蒙先导,简明扼要,通俗易懂,重点突出,由博返约,阐述中医药学文化基础。
V、3、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学
本课程旨在介绍中医学成长发展的文化学基础。由于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一切成果的孕育母体,而中医学这一古代生命哲学和生命科学的结晶正是在这一母体的哺育下成长壮大的。因此,解读两者之间的因果关联、分析其中的关系脉络,对于学习中医的大学生深入认识和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易、道、佛、儒主流文化)对中医学的影响是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V、4、中医信息检索
中医信息检索是一门比较系统、完整的专门针对中医院校学生进行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培养的专业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文献检索的基本理论、概念、思路和方法,掌握常用的中外文检索工作的检索策略和检索技能,具备检索古今中外文献信息的基本本领。
V、5、实用医学绘图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医学绘图的基本知识、发展状况及实用医学绘图的基本内容,掌握医学绘图的一些基本方法和技能,并能够针对运动医学的专业特点,进行简单的徒手绘图操作。
V、6、运动医学文献
《运动医学文献》是中医学类运动医学方向专业的基础课程,简述中医药运动医学思想,主要讲述与运动医学密切相关的中药、方剂、骨伤科、针灸、推拿类中医文献的源流(基础理论、基本知识),选读历代重要的运动医学文献,颈肩腰膝等周身关节的功能锻炼(基本技能),简述国际禁用的兴奋剂、抗疲劳中医方药的研究现状。培养学生利用、整理及研究与运动医学相关的中医药文献的能力,使学生具有从事教学、科研和开发应用能力。
V、7、中医药科学研究思路与方法
《中医药科学研究思路与方法》课程是研究生的必修课程,其目的在于培养研究生从事科学研究的基本素质,提高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能力。了解并初步掌握医学科学研究的基本步骤与基本方法,以及写作医学科学论文的基本知识;对于中医药研究生来说又必须了解中医药科学研究的特点,掌握中医药研究课题的设计与实施,为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开展中医药多学科科研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V、8、医学英语
因本课程注重语言的理解和应用,包括医学英语语言的理解和应用。选择各种体裁的医学英语文章,以语篇阅读理解为主,配以翻译,听说和写作的练习,这样有利于学生从普通英语学习转向医学英语的学习,为他们在医学英语后阶段的偏重专业或临床的学习,以及中医英语的学习打下扎实的语言基础。
V、9、医学文献阅读
通过系统的基础训练,包括因特网检索医学文献检索技巧、术语学、医学文献学、医学科技英语翻译学以及循证医学,基本掌握常见医学文献资源的阅读方法,为今后工作或研究生阶段应用国外优秀文献打下良好的基础。
V、10、中医英语
本课程是以中医学专业知识和普通英语为基础的专业英语课。课程基本内容包括题材涉及中医学、阴阳、五行、脏腑、病因学、八纲、针灸经络、治则等内容的英语文章和中医英语翻译的基本方法。旨在使学生逐步具备运用英语进行本专业的学习、研究与国际交流的能力。
V、11、推拿正骨古代文献
《推拿正骨古代文献》教学内容分上、下二篇:上篇介绍推拿、正骨古代文献的源流和代表性古籍著作;下篇为推拿、正骨古代文献分类选读。作为针灸推拿专业和骨伤专业的提高课,本课程旨在使学生了解推拿、正骨古代文献的源流、代表性著作,熟悉推拿、正骨古代文献中有关手法、器具的论述,掌握常见病的推拿、正骨治疗方法,用以指导临床实践。
V、12、中药炮制学
中药炮制学是中药学各科中最能体现中医药传统特色的学科。原药材必须经过炮制才能应用于中医临床。本课程介绍中药炮制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以及炮制对药性和方剂的影响,结合常用药物,分类阐述中药炮制的具体工艺、炮制目的,并结合现代研究成果说明代表性药物的炮制原理。
V、13、中药药剂学
《中药药剂学》是中药专业的主干专业课,通过对本门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中药常用剂型的概念、特点、制备工艺和质量要求等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熟悉现代药剂学的有关理论,了解国内外药剂学进展概况及制剂专用设备的基本构造、性能和使用保养方法等内容。
V、14、药剂学
《药剂学》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药物的配制理论、生产技术、质量控制与合理应用等内容的综合性应用技术科学,是药学专业的主干专业课,通过对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药物常用剂型的概念、特点、制备工艺和质量要求等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熟悉现代药剂学的有关理论,了解国内外药剂学进展概况及专用设备的基本构造、性能和使用保养方法等内容。
V、15、药学英语
药学英语系针对药学相关专业开设的一门课程。本课程主要介绍基础药学英语中常用的术语和句子结构,选择题材专业新颖,语言地道,学生容易吸收的课文进行讲解,同时进行若干专题的讲解。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药学术语的发音规则,熟悉基础的药学术语、常用句子结构,提高药学文献的阅读能力,初步掌握药学论文的书写。
V、16、实验中医学
《实验中医学》是用科学实验的方法研究和发展中医学的一门学科,是中医基础学科的重要课程之一。本课程的主要授课对象是中医院校的本科生,包括中医专业,中医基础医学专业,针灸专业,推拿专业和中药专业等,其目的是通过应用现代科学的实验方法和技术研究中医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能力和实验能力,在继承的基础上,实现中医现代化,发扬中医药的优势,为发展中医药事业和人类的健康事业作出贡献。
V、17、心身医学概论
《心身医学概论》课程主要介绍心身医学体系在东西方文化中的形成与发展;中医对心身医学的理论渊源和认识;与心身有关病因、病机和诊断;内科常见的心身病症(因不是具体的临床课程,故对各系统疾病只做大体讲述);其他心身相关问题。
V、18、中国医学史
使学生掌握中医学形成发展的历史过程和历史成就,理解中医学特色形成的原因和本质。通过教学,使学生在了解中医学历史的同时,培养学生树立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自豪感,巩固专业思想。同时,通过教学,使学生在端正科学态度,深化科学思想,掌握科学方法方面受到应有的训练,为提高素质,学好其他各门课程奠定必要的基础。
V、19、中医防治学总论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中医养生、防病、治疗、康复等方面的内容,以介绍有关理论、原则与方法为主。具体有养生的原则;摄养环节与方法;因时、因地、因人防病的中医防病思想;中医主要治疗指导思想和治疗基本原则,主要治疗大法及其运用;以及中医康复学的特点和具体实施。
V、20、医古文
本课程讲授先秦至清代文理丰富、医理明易,并能反映古代中医药文献语言概貌的与医学相关的古文23篇,包括著名医家的传记、医著序文、医论、医话、医案等,并紧密结合篇目,指导学生完成相关的阅读实践,其中包括断句或标点等阅读素材。通过讲授和实践,学生应掌握常用词语一千个左右,并熟谙其主要义项,具备丰富的词汇、句式、句读、今译等感性知识及较强的阅读理解能力。
V、21、古汉语通论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初步具备阅读古代医学文选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古代汉语通论——工具书、汉字、词义、注释、句读、今译、文意理解、古代文化等方面的基本知识,掌握有助于增强阅读理解古代医药学著作能力的方法,从理性上予以深化,进而用以指导阅读理解中医药古籍。
V、22、中医文献学
中医文献学是中医药学与中国古典文献学相互交叉、渗透的一门边缘学科。它是以古典文献学理论为基本框架,以中医药文献的实际为基本内容的一门新兴学科。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及实践练习,使中医专业本科生(包括七年制生)在具备阅读古医籍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中医药文献的基本知识,初步掌握整理、研究、利用中医药文献的基本方法。
V、23、中医营养学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中医营养学的特点、现代营养学的基本知识以及各类疾病饮食养生要点。
V、24、中医古籍训诂
《中医古籍训诂》讲授中医古籍注释的内容、途径、方法、体例、载体、术语、要籍与常见的注释错误、注释要注意的若干问题等。通过具体实例,重点讲授运用所述知识的方法与技能,所论实例具有科学性、适用性、示范性,体现中医药古籍注释的特色,以提高学生中医药文化素养,增强学生阅读与整理中医药古籍的能力。
V、25、古代汉语
本课程是为七年制学生开设的一门基础课程。所用教材是自编教材,内容包括从先秦至清代文章共十二篇。讲授的重点在词语意义、特殊句式、文章的理解和写作特色。由于是任选课程,课时较短,因此采用课堂讲授的教学方式,旨在培养学生对古代汉语的语感和对古文内容的整体把握。
V、26、中医各家选读
教学分总论和各论,总论部分按各学术派别介绍了中医学历史上出现的几个有代表性的学派,各论则按照时间顺序,从晋唐开始,直至清代。详细介绍了这期间,中国历史上出现的著名医家,按照:生平著作、学术理论、医论选读、学术评议的板块介绍。阐明历代医家的学术特点,指明他们的学说、见解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V、27、各家学说
教学分总论和各论,总论部分按各学术派别介绍了中医学历史上出现的几个有代表性的学派,各论则按照时间顺序,从晋唐开始,直至清代。详细介绍了这期间,中国历史上出现的著名医家,按照:生平著作、学术理论、医论选读、学术评议的板块介绍。阐明历代医家的学术特点,指明他们的学说、见解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V、28、各家医案选读
本课程以历代著名医家的临床实践经验为教授内容。通过对历代医家各类医案的分析解读,使中医本科生在学习中医学各科课程的基础上,更深入具体地了解各家的医疗经验,使历代名医的理论与实际应用相结合,从而提高理论认识,丰富临床知识,因此本门课程体现了一定的理论性、知识性与实用性的结合。
V、29、中医学术史
教学分总论和各论,总论部分按各学术派别介绍了中医学历史上出现的几个有代表性的学派,各论则按照时间顺序,从晋唐开始,直至清代。详细介绍了这期间,中国历史上出现的著名医家,按照:生平著作、学术理论、医论选读、学术评议的板块介绍。阐明历代医家的学术特点,指明他们的学说、见解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V、30、伤寒论选读
《伤寒论选读》选择《伤寒论》中的十篇398条、112方,系统讲授《伤寒论》的基本精神、辨证论治原则,《伤寒论》方的组方原则、配伍规律及理法方药在临床上的应用等。并配合自行研制的“《伤寒论》方证辨治操练系统”以及以医案讨论为切入点的PBL教学法的开展,培养学生辨证论治的能力,巩固本课程所学的知识,提高学生的临床能力。
V、31、伤寒论研究进展
本课程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伤寒论》注家评述;第二部分《伤寒论》方的配伍用药及方证辨治;第三部分《伤寒论》主要汤方证研究,配合计算机医案系统的检索,介绍后世医家运用经方的实例及对经方的拓展应用;第四部分《伤寒论》与日本汉方医。主要在《伤寒论选读》的基础上,对《伤寒论》的内容作进一步整理和阐释,以加深学生对经典的理解。
V、32、内经选读
选择中医理论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的精华,分为“宝命全形”、“阴阳应象”、“藏气法时”、“血气精神”、“经脉之道”、“百病始生”、“病之形能”、“脉要精微”、“异法方宜”等九个单元内容,讲述其文理、医理及其临床指导意义。
V、33、内经理论临床应用
以《黄帝内经》中理论为依据,重点讲授临床理论体系中的风证、痛证、消渴、积证、痿证、失眠以及五脏病证、心身疾病、病机十九条、体质学说等十个专题;阐述其指导意义及古今医家运用记载和指导;并指导学生学习《黄帝内经》理论的方法。
V、34、中医康复学
《中医康复学》是关于中医保健和疾病康复的一门课程。中医康复的理论和实践,是中医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其独特的康复理论和方法,是中医学的特色所在。通过学习本课程,掌握中医康复的一些基本的理论及原则方法,了解古代文献对于中医康复调养的有关论述,可以在生活指导、老人养护、社区保健、延年益寿、慢性病调理等方面,发挥中医康复学的独特优势。
V、35、中医养生学
《中医养生学》是关于中医养生保健的一门课程。中医养生理论和实践,是中医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其独特的养生康复理论和方法,是中医学的特色所在。通过学习本课程,掌握中医养生康复的一些基本理论及原则方法,可以在疾病预防、生活指导、老人养护、社区保健、延年益寿、慢性病调理等方面,发挥中医养生康复学的独特优势。